风险提示
当前已进入盛夏季节,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活跃,病原微生物繁殖旺盛,同时暑期旅行旺季来临,户外旅游、外出就餐机会增多,发生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增加。湖口县疾控中心温馨提示:请广大居民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同时,特别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毒蘑菇中毒等健康风险。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发病季节集中在4~10月,这与蜱的活动特点及人体暴露机会增多密切相关。在丘陵、山地、森林等有疫情发生的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健康提示
1.减少高危场所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
2. 做好个人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露营、采茶、农耕等户外活动时穿长袖浅色光滑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不要穿凉鞋。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
3. 正确处理蜱虫叮咬。一旦发现皮肤有蜱虫附着,不要生拉硬拽。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在蜱虫叮咬后的2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4. 整治环境。做好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环境中蜱虫孳生,降低蜱虫密度。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和出血等,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媒介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健康提示
1.环境治理: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我们需要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区域,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2.个人防护: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在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为自己打造一个安全的“无蚊空间”;必要时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对蚊子进行“精准打击”。此外,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时间。
3.关注流行区疫情: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等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4.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是指因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始发表现,随后可因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器官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每年6~8月份是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加之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这样潮湿闷热的气象条件非常适合野生蘑菇生长。误采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进入高发季节。
健康提示
1.采摘野生蘑菇。在郊外、路边草丛看到野生蘑菇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不购买野生蘑菇。请勿在路边摊随意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3.不食用野生蘑菇。不食用自采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4.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食用野生蘑菇后,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应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时建议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高温中暑
高温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不透风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又称热射病。高温、暴晒、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均可诱发,户外作业人员(如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人等)、老年人、孕产妇、孩子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是高风险人群。
健康提示
1.足量饮水。及时喝水,补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大量出汗时,应适量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
2.合理作息。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和充足睡眠。
3.物理防晒。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戴好帽子,衣着宽松。
4.减少暴露。减少在热环境气候下劳作或高强度锻炼的时间。
5.监护儿童。绝对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停驶的汽车内,即使车窗留缝,车内温度也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至致命水平。不要在密闭车厢内睡觉。
6.识别症状。若出现体力不支、胸闷气促、头晕眼花,及时终止劳作,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扣,用冷水擦拭皮肤或扇风降温,补充水分(淡盐水)。
7.紧急就医。劳作后出现头晕目眩、腹泻、血尿等症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