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张青乡刘瑞村的梅大爷常常接到陌生电话,说他中了大奖。正当心动之时,他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参加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举办的防范电信诈骗讲座,心里燃起的小火苗瞬间被掐灭了。但他或许并没意识到,自己正无形享受着湖口县法治政府建设带来的红利。以法治的力量让一切权力循法而行,用法治的红利厚植群众获得感,湖口县正通过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着法治湖口的内涵,助推法治政府创建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民解困
2021年10月18日,湖口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这是全县司法行政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驶入快车道,揭开了新篇章。
该中心分为A、B两个区域。A区为司法窗口服务,分别设置了法律咨询(法援),公证业务受理,司法鉴定业务咨询,农民工、军人军属专属服务四个窗口,同时在候等区域设置了智慧法律服务区,提供涉法问题智能查询、法律文书智能生成等;B区功能设置为:公证业务办理区,办理财产、婚姻、继承、赠与、约定、赡养、扶养、监护、遗嘱、委托、声明、证据保全等公证业务;设置非诉讼法律服务区,设立非诉讼纠纷工作室、人民调解室、律师调解工作室和司法鉴定检查室,快速化解民商事、家事、行政等领域矛盾纠纷,开展司法鉴定服务;设置专家法律服务区,由专家法律服务团队成员坐诊,可实现远程同步视频在线,免费提供精细、优质、暖心的法律咨询;设置洽谈会谈室,组织律师、公证专家法律服务团队,面对面为企业提供维权、大项目签约把关、商事综合调解等法律服务。

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民解难
“事情都是他造成的,不给出合理的赔偿,我是不罢休的!”………
“谢谢你们,耽误你们一上午,真不好意思。你们放心,我们已经达成一致的协商意见了!”
以上是当事人均桥镇村民曹某两句态度完全不同的言语,而当中的“省略号”则是长达两小时的“法理分析”和“耐心解答”。近日,曹某来到均桥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咨询关于家人被小汽车撞伤的意外事故处理问题,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工作人员让当事人都来到现场,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
这是均桥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日常。建成以来,工作站始终秉持司法为民的初心,积极为民解难。“以前老百姓普遍认为律师收费高,请不起,哪怕咨询一次的费用也不便宜。现在遇到问题或者纠纷,大家都可以来这里咨询。”该镇渊明社区的曹先生说,他是一名退役军人,该工作站在退役军人权益维护上,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颁布以后,工作站就及时到各社区(村)宣讲法律知识,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对于退役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视,并且受益匪浅。


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民解忧
“您好,我哥哥受伤了,我该怎么维权?”近日,张青乡刘瑞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接到电话求助。
工作人员询问得知,近日,该村村民刘某的表哥周某受邻村黄某聘请,到其承包的工地干泥工。3月,周某在工作期间受伤,住院治疗10天。
“哥哥后续治疗还需要费用,我们该怎么办?”工作人员告诉刘某,可以向法院起诉或与黄某调解。考虑到诉讼时间较长,刘某倾向于调解。4月5日,工作室工作人员帮她与湖口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值班律师接通视频通话,在线进行法律咨询。
农村邻里纠纷往往由小事引发,但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为更好地帮助村民化解日常矛盾纠纷,省司法厅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刘瑞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对接,选派了两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驻扎一线,投身到该村乡村振兴与法律援助工作。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选调生胡剑坤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将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流程,规范服务内容,实行法律服务“全科医生”制度,为基层组织、乡村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为“贴近式”的法律服务。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推动法治政府的全面建成,湖口县司法局打造了“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的“三维”立体化服务模式,即以县级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个乡镇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35个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三级实体网络,实现“一站通”;以电话为媒介,实现“一线通”;以电子网络为平台,实现“一网通”。
舒适整洁的环境,配套齐全的设施,温暖贴心的服务,看得见的是硬件的不断提升,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公共法律服务圈”已在湖口悄然成型——城市社区、乡野田畴,活跃着法律服务志愿者的身影,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华灯初上的井然有序,乡间小路的静谧安详,正讲述着湖口这座小城法治为民的故事,诠释着法治为基的节奏和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