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3-02-20
  • 文件编号: 湖府办字〔2023〕6号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3-03679

湖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湖口县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 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02-20 16:20 责任编辑:湖口县政府办
字号: 〖大 小〗

关联导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直及驻县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24次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将《湖口县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此件主动公开)                                                                                           2023年2月20日

湖口县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的通知》(赣府字〔202212号)精神,切实保障第三次全县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意义

开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红线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全面建设美丽江西的内在需要。通过土壤普查,查清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二、普查内容

(一)普查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的通知》(赣府字〔202212号)精神,遵循土壤普查的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借鉴以往经验做法,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分析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方式,通过3年时间完第三次土壤普查,为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内容

根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开展普查工作。

1.普查对象。我县境内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以及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我县耕地园地共32.53万亩,林地草地共25.69万亩,按照每县剖面采样25-30个耕地园地“1公里×1公里”网格和林地草地“4公里×4公里”网格规划1个采样点的标准,采集剖面样约29个,表层样约260个。

2.普查内容。包括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构建、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等。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更新和完善全省土壤基础数据,构建土壤数据库和样品库,开展数据整理审核、分析和成果汇总。查清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其障碍退化状况,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3.开展技术培训。对接省级土壤三普技术专家组和外业调查采样专业队伍,对我县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4.外业调查采样。按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开展外业调查与土样采集。准备图件文献资料、摄录装备、采集工具、速测仪器、辅助材料、生活保障物资。外业调查完成后,应形成相关调查成果。

1表层样采集。按照要求采集表层土样,做好土壤标签和包装。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要求做好质量控制。采样的同时采集土壤容重、土壤容重由第三方和县农技人员共同完成野外采集、称重等工作、并做好室内分析。判定土壤孔隙度,土壤颜色,质地,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矿物组成等土壤物理指标。样品采集完成后、由第三方做好土样制备和相关标识处理,并送检测机构或上级部门

2点位位置、地表利用、成土环境和人为影响的背景信息等土壤立地条件调查。包括样点基本信息。一是记录调查点位的代码、行政区划、地理坐标、海拔高度、采样日期、天气情况、调查人及所属单位等基本信息。二是记录土壤侵蚀、基岩出露、地表砾石、地表缝隙、土壤沙化等地表特征调查成土环境信息。一是对大地形分类、中地分类、小地形分类、地形部位、坡度、坡型、坡向等地形地貌进行现场校核。二是对母岩类型进行现场校核和补填。三是对母质类型进行现场判定和填报。四是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现场校核。五是对种植情况进行现场校核。六是对种植制度、施肥管理、土壤培肥措施、农田基本建设等农业生产和人为影响进行记录。七是对园地生产中的园地作物类型、园地林龄、施肥管理、土壤培肥和产量水平进行记录。八是对林、草地生产中的植被类型现状、植被覆盖进行调查。对每个采样点位进行景观照片采集。在开展立地条件调查时,选择部分区域开展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调查,总结农业经营者在开展化肥减量增效、酸化耕地治理、土壤培肥改良、酸化耕地治理和农作物秸秆还田等经验做法。

3)土壤剖面挖掘,植物根系,动物活动、类型、分布普查,微生物专项调查和土壤类型普查与校核。土壤剖面挖掘重点是普查1米土壤剖面中沙漏、砾石、潜育层、铁锰结核体等障碍类型、分布层次等。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做好剖面挖掘工作,做好样品保存、分析、运输和交接工作。每个土壤剖面都应做土壤立地条件普查。承担土壤剖面挖掘和调查的单位应同时做好土壤类型校核与完善,以土壤二普形成的分类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剖面观察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形成土壤类型成果。包括剖面挖掘。按照规范要求做好剖面挖掘工作,并拍摄剖面照片。并选择典型土壤类型剖面制作2-3个整段剖面。土壤发生层次划分。剖面挖掘完成后,应对土壤发生层次进行划分并对各个层次命名。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载。记录土壤厚度、边界、颜色、根系、质地、结构、土体砾石、孔隙、结持性、新生体、侵入体、土壤动物、野外速测定特征等发生层次性状指标。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生物调查技术规范》重点对土壤根系、动物和微生物等指标进行调查。对土壤有效土层厚度、土体厚度、土地质地结构等土体性状进行普查。土壤类型普查与校核。采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记录和划分土壤类型。对土壤剖面及环境条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和记载后,对土壤剖面进行综合评述。在土壤剖面挖掘的基础上,布设一定的点位,对全县土壤类型进行实地校核,形成土壤类型成果。

5.检测分析。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样品制备、保存、流转和检测技术规范》开展土壤制备、保存、流转和测试,主要测试土壤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重金属等化学指标,以及满足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微量元素。在土壤测试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并接受监督检查。除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矿物组成等指标外,其他指标都应按照要求进行测试。测试数据应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传输存储至省级数据库与国家级数据库,及时填报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平台。

6.土壤数据库构建与普查成果汇交汇总。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质量图、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地貌图、道路和水系图等。属性数据库包括土壤性状、土壤障碍及退化、土壤利用等指标。

开展分级土壤普查成果汇总,包括图件成果、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土壤改良与利用、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优化等数据成果汇总分析。开展土壤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提出防止土壤退化的措施建议。开展土壤酸化、耕地后备资源等专题评价,提出治理修复对策。对土壤普查成果进行汇编。土壤样品库构建。依托省级平台,构建土壤剖面标本、土壤样品储存展示库,保存主要土壤类型样品和主要土属的土壤剖面标本和样品。按照省级统一部署,建立土壤样品储存库。

、普查主要成果

按照普查工作内容、技术路线、技术规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等要求,完成各个环节任务。开展土壤基础数据、土壤剖面调查数据和标本、土壤利用数据的审核、汇总与分析。绘制专业图件,撰写普查报告,形成数据、文字、图件、数据库、样品库等普查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一)数据成果

形成全省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区域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形成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特色农产品区域等专题调查土壤数据,适宜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面积数据等。

(二)数字化图件成果

形成分类普查成果图件,主要包括全省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分布图,酸化等退化土壤分布图,土壤利用适宜性分布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

(三)文字成果

形成各类文字报告,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全县土壤利用适宜性(适宜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利用)评价报告,全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质量报告,酸化耕地等改良利用、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壤特征等专项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壤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等县级土壤三普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壤性状数据库、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土壤利用等专题数据库。

(五)样品库成果

形成标准化、智能化的县级土壤样品库、典型土壤剖面标本库。

、普查时间安排

2023-2024年全面铺开,一是开展技术实操培训,二是组建县、乡、村三级工作小组,配合开展内外业工作,确保202411月底前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工作,三是根据工作进展,配合省厅开展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等核心环节的抽查校核工作,并根据抽查校核结果补充完善相关材料。

2025年形成普查成果,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壤普查基本数据;建成土壤普查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建成县级样品库,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形成耕地质量报告和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以及酸化耕地改良利用等专项报告,全面总结普查工作。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湖口县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常务)、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财政的县政府领导任副组长、其中分管农业农村的县政府领导任常务副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财政部门和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县人民政府作为土壤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湖口县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编制土壤普查实施方案,明确组织方式、工作措施、进度安排等,报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技术指导、信息共享、质量控制、经费物资保障等工作。

)强化工作保障

在上级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工作进度安排,保障工作经费。加强监督审计,可按规定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土壤普查相关工作。配齐技术力量,以省级土壤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专家组为依托,建立县级土壤三普专业队伍,承担部分县级外业调查和采样等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制度,建立并落实普查工作保密责任制,确保普查信息安全。加强野外采样安全管理,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保障普查人员安全有序地开展工作。

)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我县三普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果。宣传土壤普查对我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酸化耕地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撑藏粮于地战略实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土壤三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