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及驻县各单位:
经县政府研究,现将《湖口县“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11月22日
(主动公开)
湖口县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便利化专业化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22〕18号)及九江市营商办、九江市政务服务中心印发《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提升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多方位、高质量政务服务供给,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政务服务供给、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为目标,推动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系统构建全县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各方面力量向服务企业群众一线汇聚,确保更多的企业、个人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快办好办,为提升我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政务服务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乡镇、村(社区)、园区为单位,整合银行、水电气、邮政、通信等网点服务功能,对企业、个人在政府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及在企事业单位办理的便民服务事项,按照居民人口密度分布情况,通过“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帮办代办”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打造湖口“15分钟政务服务圈”。2022年底,率先在县中心城区、园区开展试点,实现企业、个人办事不出15分钟圈。2023年底,县乡“15分钟政务服务圈”基本建成,力争在2024年底前实现涉及企业、个人的高频事项“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 推动便民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升级改造。各地要结合实际,参照《江西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运行规范(试行)》、《九江市县乡政务(便民)服务标杆大厅评选方案》的标准,各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按照标杆大厅建设要求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便民服务中心(站)。各单位把高频事项延伸到便民服务中心(站),重点推动“受办分离”通用综合窗口改革,逐步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通过设立通用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受理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服务。〔牵头单位: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医保局、县卫健委、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残联、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县直部门,各乡(镇)政府〕
(二) 采取多种方式推动事权下沉。各单位探索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向乡镇下沉、向村(社区)延伸,根据企业、群众实际办事需求,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办理量大的基层需求迫切且有承接能力的公民个人事项,采取事项下放或委托受理等多种方式,将服务窗口前移,让群众少跑腿或不跑路。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尽进”、便民服务事项“能进则进”,真正实现“身边事,身边办”。统一编制公布乡镇和村(社区)的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善服务事项实施清单,编制办事指南,让群众一看就懂,一办就会,到2022年底将事项清单在政府网站、政务服务网和办事场所醒目位置公示。结合实际,将已成熟推出的公民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事通办”主题服务,逐步向便民服务中心(站)窗口延伸,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牵头单位: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卫健委、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医保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残联、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县直部门,各乡(镇)政府〕
(三)进一步夯实基层帮办代办服务。政务服务中心要会同相关部门定期梳理并公布帮办代办服务事项清单,建立健全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制定帮办代办流程,编制办事指南,2022年底前事项清单、服务流程、管理制度等要在政府网站、政务服务网和办事场所醒目位置公示。在便民服务中心(站)设立红色“小赣事”帮办代办专窗,配置至少一名兼职帮办代办员。便民服务中心(站)帮办代办队伍要主动靠前为特殊群体及时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把政务服务前移到群众家门口。要优化帮办代办流程,厘清帮办代办事项、程序,提高帮办代办效率,提升帮办代办温度,保障服务质量。依托省政务服务网、“赣服通”湖口分厅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打造线上帮办代办服务专区,开通申请受理渠道,实现帮办代办线上申请,“点对点”服务,并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牵头单位:县政务服务办、县数字经济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县卫健委、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医保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残联等相关县直部门,各乡(镇)政府〕
(四)推进政务外网向便民服务中心(站)延伸。2022年底前,在开展“15分钟政务服务圈”试点的区域,实现政务外网全覆盖,2023年底前,实现政务外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一体的政务外网环境和政务数据沉淀基座,将“一窗式”综合服务系统、事项管理系统和通用网上审批系统功能部署到便民服务中心(站),解决远程审批、网上提交材料便利化和数据安全等问题,让更多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便民服务中心(站)“就近办”、“网上办”,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牵头单位:县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卫健委、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医保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残联等相关县直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 扩大便民自助服务终端覆盖范围。深化与金融机构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合作,推动商业银行自助终端对接全省统一的江西政务自助渠道服务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点多、自助终端成熟、用户覆盖广、服务人员多的优势,紧扣企业群众普遍需求,梳理发布在银行网点自助办理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完善提升政务服务平台自助终端系统功能,探索整合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税务、水电气、公交、通讯等领域自助服务高频常用功能,推动更多事项全程自助办理,提升自助终端服务能力。推动便民自助服务终端向村(社区)、园区、大型商超、楼宇、车站和银行、邮政、通讯网点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延伸,实现信息查询、证明打印、预约办事、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生活缴费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自助办理。依托楼宇、园区、大型商超、市场,建设特色鲜明、功能聚焦的便民自助服务驿站,全方位打造多级联动的自助服务圈、就近办事圈,将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牵头单位:县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医保局、县工信局、县科技金融局、县住建局、县税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国资委等相关县直部门,各乡(镇)政府〕
(六) 推动“网上办、掌上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动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加快自建业务系统与“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对接,争取与更多市级以上业务平台互联互通。强化“一窗式”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部门业务系统的连接枢纽作用,按照“应上尽上”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推动各地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和运行,实现“一网通办”。加快拓展网上办事深度,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自建业务系统与“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办事业务系统对接,向“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办件100%归集。加大办事环节精简和流程再造力度,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深度,提供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结果送达等全流程、全环节网上服务,推动更多适合网上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由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持续推动“赣服通”湖口分厅迭代升级,拓展提升“赣服通”功能,上线帮办代办、人才就业等特色服务专区。加快办事表单、办事材料、审批过程与数据信息的智能匹配共享、智能比对校验,推动更多高频政务服务“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秒批秒报”。加快推动各类业务审批系统与“赣政通”对接,推广“赣服通”前端受理、“赣政通”后端办理的“前店后厂”政务服务模式深度应用。〔牵头单位:县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直及驻县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
(七)进一步深化电子证照应用推广。推进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和互通互认,探索电子证照在企业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各领域中应用。全面开展证照梳理,通过直接取消证照材料或数据共享、在线核验等方式,推动实现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2022年底前,涉及电子证照(含批文、批复类文件材料)的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配置电子证照不少于60%,增加配置电子证照种类数量,新增电子证照归集率90%以上、政府部门电子印章发放覆盖率达90%。2023年底前,各地各部门原则上不少于30%事项实现“四免”服务(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免提交、政府部门形成的业务清单数据原则上免填写、可用电子印章的免用实物印章、可用电子签名的免用手写签名)。〔牵头单位:县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税务局、县市监局、县人社局、县医保局等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
(八)探索整合线下便民服务网点。以试点便民服务中心(站)为中心,整合周边的银行、大型商超、水电气、通讯、公交等服务主体,结合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周边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将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及公交卡充值、水电气费和通讯费用缴纳等服务网点功能整合到便民服务中心(站),或是择优选择合适的场所打造集以上功能的综合性便民服务驿站,提高群众办事便利度。〔牵头单位:各乡(镇)政府,县政务服务办、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医保局、县科技金融局、县交通运输局等相关县直部门〕
(九)探索政务服务事项更大范围跨区域办理。参照“跨省通办”“市内通办”工作经验做法,探索跨区域办理工作模式,从企业和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着手,不断推出“跨区通办”事项,在便民服务中心(站)开设“跨区通办”专窗,减少企业和群众远距离跑动,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牵头单位: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直及驻县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
(十)强化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运用。推进“好差评”系统向基层延伸,不仅要办得快,还要办得好,不断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满意度。2022年底前,全县便民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便民服务站评价设备或评价二维码全覆盖。针对“差评”和投诉,按照“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转派到相关部门,规定时限开展调查核实、反馈回访、满意度测评,确保差评投诉都得到妥善解决,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通过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闭环机制,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牵头单位:县政务服务办;责任单位:县直及驻县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推进“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工作,将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作为重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严格把控时间节点,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认真抓好落实。
(二) 加强保障支持。要按照“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要求,加强资金保障、落实入驻事项,配齐工作人员、建好政务服务网络。县政务服务管理部门要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加大乡镇、村(社区)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服务能力培训力度,重点围绕政策解读、业务办理、平台应用、远程帮办等,组织相关部门对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窗口人员开展承接下放事项业务培训,提升窗口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确保事项“下得稳”“办得快”,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支撑。
(三)加强监督考核。县营商办将会同县政务服务办、县数字经济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建设进展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抓实抓好每一个环节,全程跟踪建设进度,对工作开展好的地方、部门予以表彰,对工作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地方、部门将予以通报。
















